| EN
觀・點
揚・馬丁・沃斯奎爾個展
預展|2025/1/11 1400-1600
展期|2025/1/18 - 2025/3/30
地點|泰郁藝術 / 人文|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452號
荷蘭知名藝術家Jan Maarten Voskuil(1964年生於荷蘭阿納姆)於2025年1月18日至3月30日期間在嘉義的泰郁美學堂舉行個展《觀・點》。這次展覽在台南新營的虫二藝術畫廊協助下,特別邀請藝術家至台灣駐村數月,於此創作了一系列新作品。

▍創作理念:突破繪畫的邊界
Jan Maarten VOSKUIL的創作突破了繪畫的邊界,將繪畫帶入三維空間,並將畫布切割成模組化結構,以新的形式重組。他改造畫框,使其成為一種空間構造,再進行張力處理,創造出光滑的曲面。他運用幾何學,尤其是圓形來設計框架,並搭配單色繪畫,展現了與六、七〇年代極簡主義的相似性。透過這些空間結構,他打造了新穎且模組化的繪畫,突破自我設限,將作品擴展成融合了繪畫、雕塑、設計和建築邊界的豐富藝術實踐。

▍藝術家的創作演變
藝術家認為:「我的作品發展是由許多小步驟逐漸累積而成的,但回顧過去,我們可以用幾個主要階段來概括。我最初是一名具象、甚至寫實的畫家,熱衷於表現『明暗對比』(clair obscure)。

▍從傳統到簡化的過程
作為傳統畫家,很快就會感受到歷史的重擔,像許多其他抽象畫家一樣,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簡化。我逐漸刪減現實中的部分內容,保留白色畫布,直到畫布只剩下白色。我不再畫明暗,而是通過將畫布拉伸到空間中來“具體化”明暗。

▍靈感來源與建築影響
後來,我又感受到更近期的歷史負擔——六、七十年代的零藝術團體,尤其是一些義大利藝術家,例如恩里科·卡斯特拉尼(Enrico Castelani)。我了解到卡斯特拉尼原本是建築師後轉為畫家,而我決定走相反的路徑——成為從事建築的畫家。這是我創作模組化作品的動機之一。像建築一樣,我在設計圖紙上精確計算了這些作品。兩年間,我創作了僅有白色的模組作品。白色,是因為任何『故事』都需被簡化,而顏色本身也在講述故事。在白色模組中,我保留了作品的可能性——不僅是畫中的內容,還包括畫本身的大小、形狀等特徵。

▍顏色的回歸與圓形作品
在圓形作品中,我首度再次使用顏色。這些圓形僅僅是作品尺寸的表現,顏色並不重要。像《紅色無意義》(Pointless Red)或《黃色無意義》(Pointless Yellow)這樣的標題表明了這一點。但通過這種方式,我得以重新使用顏色,毫無愧疚且盡情享受,因為一味的堅持並不是一切。從那時起,我也停止創作單一模組作品,轉而製作完整的繪畫。

▍新作:圓形的立體主義
《灰調平衡》(Balancing act in greys)、《立體主義的圓》(Cubist circle)以及《三者成群》(Three is a crowd)是圓形繪畫的最新發展。這些封閉的形態由四分之一圓或四分之一橢圓組成。橢圓也可被視為斜視角下的圓形——一個透視圓。因此,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圓形的立體主義表現。最終的形態如同被河流沖刷光滑的鵝卵石。

▍關鍵作品:《書寫的起源》
《書寫的起源》是本次展覽的關鍵作品。同樣,這四個個體形狀由『立體主義的圓』構成。形狀並未被繪畫,而是由模組組成,有些類似於我過去創作的白色模組。自然形態與未上色的亞麻布形成的幾何圖案形成對比。對我西方的眼睛而言,這些圖案讓我聯想到中文書寫系統。與西方書寫不同,中文字不僅是上下排列,還彼此『交織』。這促使我在作品中玩味形狀與顏色,它們既可能從作品中浮現,也可能從作品內部生成。我將這些作品稱為『誕生』(births),但它們也可以被理解為字符。這些字母或字符又是我過去作品《愚蠢色彩的字母表》(The Alphabet of silly Colors,2012/2013)系列的扭曲版本。

▍哲思與作品內涵
在《書寫的起源》中,包含了無盡的色彩、形狀、意義與故事的可能性,同時也存在白色亞麻布的空白與作品中心的完全空洞。創作這件作品的過程中,我感到目眩:一切從虛無中產生;二元性、陰陽、氣、禪、書法——這些都在其中,無意而為之,還是刻意如此呢?」